□居民們通過一起織毛衣編織出新的鄰裡情
  □晨報記者 祝 玲
  松江九亭紫金花園小區有點特別,一些居民家門口掛著一塊牌,上面寫著“睦鄰文化編織點”、“睦鄰文化歌詠點”,“睦鄰文化書法點”……每一個家庭的主人,就是一個睦鄰點的“掌門人”,誰家有困難,誰需要幫助,小區里的大小事務都是從這裡化解開來。居民們通過一起織毛衣、唱歌、書畫比賽等,編織出新的鄰裡情。
  孤老騰出房間作為活動點
  “張阿姨,你來啦。”4月1日下午,九亭紫金花園113號樓里,謝阿姨早早地將門打開,一會兒,家裡就坐滿來自小區各個樓棟里的鄰居,他們手中都拿著各自正在編織的毛衣、或是手工作品。
  謝阿姨家是整個小區的“睦鄰文化編織點”,每個月鄰居都會聚集在此,展開手工編織活動。“幾年前,老伴去世,留下我一個孤老,那個時候整天都以淚洗面。”謝阿姨說,後來在睦鄰點的幫助下,參與了小區睦鄰點毛衣編織活動,整個人精神面貌完全改變了。原睦鄰點的主人出國了,她就將自己的家騰出來,作為新的睦鄰編織點的活動地點。
  獨居老人致電兒子稱很忙
  “我原來有抑鬱症,每天都要吃很多藥才能入睡。”一名阿姨一邊織著毛衣一邊對記者說,她曾經遭遇一場車禍,肇事者逃跑,不光自己身體受了苦,還花費了大量醫療費。每天陷在這件事里出不來,最終得了抑鬱症。睦鄰點里的阿姨一次次叫她出去參加活動,現在藥也不吃了,那件事也完全看淡了,再也不想了。
  華阿姨說,兒子不和他住在一起,老伴去世後,她成了獨居老人,每天去菜場見到誰就向誰訴苦。現在和小區里的阿姨們一起唱歌跳舞、編織毛衣,做志願者,每天忙得不得了,常常打電話給兒子說:“媽媽現在很忙,如果沒時間,就不要過來了。”原來,獨居老人的生活也可以過得這麼有滋有味。
  睦鄰點門口掛牌匾迎鄰居
  睦鄰點主要發起人施偉娣回憶:剛搬入小區時,在900多戶居民中,外來務工者、市區入遷者和老年人各占三分之一,彼此之間都不認識。
  施偉娣退休後,在參加社區黨組織活動時,提出了小區裡面臨的尷尬,她希望通過活動能讓整個小區的氣氛能夠更加和諧。黨員楊義英頭一個站出來支持她,並騰出了自家客廳。
  “居民是聚在一起了,可聚在一起總要有活動。”施偉娣說,他們瞭解到許多居民都有各自的愛好,也渴望溝通。隨後便組建了“睦鄰象棋點”、“睦鄰健身點”、“睦鄰園藝點”等6個定期的睦鄰活動點。沒有場地,組建者們就先將自己家騰出來,後來還製作了水晶牌掛在門口,提醒居民隨時可以進來坐坐。“睦鄰點”每個“掌門人”都很熱情,敞開大門迎客。這份感情吸引了老年居民,也感動了不少年輕人,直說“平時工作忙沒空,但有時間也一定參加”。
  不僅互助還是小區守護者
  睦鄰點不光是互幫互助的紐帶。在紫金花園你隨時可以看到這些阿姨們的身影,她們是整個小區的守護者。“我們會定期開展志願者活動,拿著掃帚、火鉗等衛生工具,在小區道路中及沿線綠化撿拾垃圾。”吳阿姨說。“中國大媽完全可以人見人愛。”施偉娣說,比如,原來跳廣場舞都是吃過晚飯以後,但後來發現有小孩的家庭對此頗有微詞,後來改到下午1點。但大家又發現這個時候老人會睡午覺,經過調查瞭解,覺得下午3點到5點最合適,老人午覺醒了,孩子還沒放學,也不影響回家燒晚飯。
  睦鄰點在小區里也越來越有影響力。自2010年6月創建至今,參加人數也從最初四五個人發展到六七十人,社區的鄰裡關係密切了許多,通過睦鄰點交往,居民對小區里的人員情況都熟悉了,像一家人一樣,大家有什麼困難都會找睦鄰點幫忙。
  (原標題:六大“掌門人”化解小區大小事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54okzub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